蒙城广播电视台

APP扫描

他们春耕有一套丨种粮“老把式”“学”春耕
编辑:张花 2024-04-02 16:15

新华社合肥4月1日电(记者水金辰)江淮四月,连片的农田生机盎然,一株株翠绿的麦苗正在孕穗。

  中午时分,69岁的袁续国路过自家的3亩麦田,从一旁的河沟里抄了把水,用湿润的手拂过麦苗,看手掌上是否粘上细小的虫。“这是探查红蜘蛛的土办法。一旦发现,就要打药哩!”

  老袁的这套操作并非他的“经验之谈”,而是从种粮大户陈祥胜那学来的。

  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陶店回族乡,桃园村的老农们有个习惯:种粮大户陈祥胜在田里忙啥,他们也跟着忙啥。

  桃园村的麦田(受访者供图)。

  陈祥胜是寿县创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3年从隔壁的凤台县来到桃园村,流转土地搞起了粮食规模种植。2015年与种业公司合作开展良种繁育后,他又逐渐托管起更多村民的土地,和其他种粮大户一起,通过流转和托管推进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既确保良种繁育的面积和质量,也让农户们获利。

  曾经的丰收季,运粮车过磅时引得当地不少村民围观和议论。“老陈粮食能打到1400斤,我们就千把斤”“他这价格还比我们自个儿卖得多”……

  2021年,陈祥胜联合陶店回族乡四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同发起成立农业种植协会,带动更多村民科学种植,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高于市场价回收。正是陈祥胜实打实地打出了“增产粮”,种植协会成立之初就吸引了30多户农户参加。

  “今年,我流转和全程托管小麦2986亩,还为近千亩田地提供耕种收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陈祥胜说。

  前不久,63岁的桃园村村民陶良军背起打药桶,在麦田里穿梭着。“我瞅着老陈用无人机打药,就跑去问他‘是不是我们也要打了’?”  

  陶良军(左)和袁续国(右)正在配制农药(受访者供图)。

  “干了这么多年,年景一般的时候小麦亩产500斤到600斤,还不够本钱,前些年有些不好的地块就荒着。现在我们比着模样跟老陈干,从他那儿买种子、农药、化肥,产量也提高了一个档次。亩产正常年景能达到900斤,粮食收到家再卖给老陈,还能小赚一笔!”陶良军说。

  村民们比着学,陈祥胜也不藏着掖着。“像防治纹枯病、红蜘蛛和蚜虫,需要将3种药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每个药剂分别用多少克,老陈都跟我们讲。”陶良军说,“以前打药就是两眼一抹黑,农资店老板说‘现在大家都用这个药’,我就买。但咋个用,不知道。现在,都是老陈教的,我们信他!”

  陈祥胜成了老农户们“身边的专家”。“我们住得近,农户们有疑问,我骑个电瓶车就到田里看。解决不了的,也会拍下来发给县里农技推广中心,请专家解答。”陈祥胜憨笑着说。

  安徽是农业大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经管总站最新数据显示,安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5.5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44亿亩(次),共有450多万户小农户接受生产托管服务。

  “安徽通过多年扶持培育各类服务主体,带动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也让更多的种粮‘老把式’学到了科学增产的好办法,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经管总站站长陈晓辉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