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广播电视台

APP扫描

宛新平:关键词里读安徽,“新”“信”“心”绘就江淮画卷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系列评论
编辑:张花 2024-04-23 16:56

编者按: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对安徽跨越发展擘画出一幅崭新蓝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跃而上,时间的巨笔绘就了浓墨重彩的江淮画卷。关键词里读安徽,“新”“信”“心”串珠成链,连缀而成的“新信心”深蕴意涵,成为江淮漫漫长卷中的精彩段落、关键“点睛”,值得品之。


  向“新”而上,条条“新路”向未来




  时间的坐标,清晰回荡着关键征程上的落子之音。


  2016年4月,安徽合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创新热土,考察了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观看科技创新成果。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语重心长地谈创新、讲担当,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激励着当代江淮儿女创新实践,奋跃而上。


  关注创新,念兹在兹。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到安徽,勉励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关键靠创新。


  两次考察安徽,深谈创新,向“新”明向,为安徽开辟出一条条通向未来的“新路”。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向“新”的路子,并不好走,尤须步履不停,劲吹“新”风。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席话,是4月7日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调研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时所讲的。


  顶层强力推创新,已经成为这些年来安徽以创新兴业的“标配”。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安徽须臾不忘。


  为地方谋篇的进程中,安徽谈得最多的就是创新。从谋划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到举全省之力培育汽车“首位产业”;从加大“新三样”生产“智”造,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到在季度“赛马会”上把“科技创新”作为四项指标之一,首次纳入考核项,再到大力推进科教强省、创新强省建设……安徽把创新作为“旗帜性抓手”来推动,承前启后续写着心潮澎湃的创新故事。


  时间这位伟大的“魔术师”,从不辜负对创新者、奋进者的允诺,从不吝啬对实干家、拼搏者的馈赠。


  “墨子”升空,“九章”问世,“祖冲之号”加速,大科学装置“上马”,“量子大道”越走越宽,“人造太阳”屡创纪录,新能源汽车出海,全国出口的每5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聚焦“从0到1”,新质生产力在这片创新沃土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科技创新正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不断写下了“第一方阵”的使命担当。


  “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关键变量”向“新”要动能,安徽如今“可上九天揽月、可出海一骑绝尘、可贴地数字逐浪”的历史性成就,源自“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的笃定笃行。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安徽从上而下向“新”出发,在一条条“新路”上勇于探索、一往无前,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或萌发、或破土、或挂果,昔日种下的“新意”,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换来了眼前的日新月异。


  向“新”而上,条条“新路”向未来。安徽成就过去靠创新,开创未来依然要靠创新。


  向高处望,科技强省,重任在肩。翻开安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立起了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崭新奋斗坐标。


  崭新的目标,呼唤更大的作为。如今各地抢抓“新风口”,紧紧拥抱“新质生产力”,不创新就会落后,慢创新也会掉队。只有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才能实现更多的“弯道超车”。


  难走的路是创新路。创新向上,企业当主角。今年,安徽将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力度,计划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10家左右,个中之意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千军万马”向“新”奔腾。


  潮涌江淮千帆竞,奋楫争先正当时!壮大“家底”,练好“新兵”,厚植动能,全省上下当步调一致,从政策端当好“服务员”,从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市场链等多维度用力,让更多企业掌握“独门绝技”,成为本领域的“配套专家”和骨干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向“潮头”涌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甩掉“卡脖子”的手,不断把蓝图化为美景,把憧憬变为现实。


  立言守“信”,“清新”环境孕市场




  “信”字,拆解开来,一半是“人”,一半是“言”,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才可立身。


  于市场而言,企业找投资目的地,人才找扎根之所,实际找的就是“信任感”。


  “信”这个字,安徽一直在大写。政府立言守“信”,部门说话管用,政策能够落地见效……也正因此,安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优”,吸引着企业不断前来、投资者慕名“转身”、各类人才近悦远来。


  目前,全省民营企业已超217万户;人才总量超1170万,五年净增410万。反映市场活跃度的“民营经济”、各类人才在安徽向下扎根、向上拔节,催开“皖经济”迎春怒放、姹紫嫣红。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市场的繁荣,总有牵引之力。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如何抓改革、强市场关键点题。


  动力源自哪?市场是激发动力的关键场域。只有当市场充满活力时,企业这一经济的“细胞”才能更加充满能量,对外开放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底色也才能更加厚实。这一点,安徽逐年抓、重点抓、优先抓。连续多年,“新春第一会”顶格推动优环境、强服务,力促干部转作风,为经济向上接力鼓足信心。


  宽水养大鱼,好环境孕育“经济森林”。营商环境就如空气、水分。企业“一呼一吸”间,得到清新空气、充足养分,就能茁壮成长,各显其能。反之,就会“营养不良”、缺少活力。


  “皖经济”脉搏活跃跳动,数据最直接。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跳上4.71万亿元新高地……直观反映经济能级的GDP,延伸着安徽激发市场动力的坚实足迹。


  在安徽,经常可听到一句话,“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一言一语,直抵心灵,焕发共振。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成。出言守“信”,关键靠行。


  省委领导公开下访接访,为企业面对面排忧解难,率团“走出去”与企业家“挑灯夜谈”,全面掌握企业所需所盼,推动形成清单台账,限时办结;全省上下创新实践,“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全面推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企业托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安徽“顶格”推动营商环境向优,以实际行动践行政府诺言,为的就是让企业信赖,以诚信夯实营商环境之基。


  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在安徽不是挂在嘴边,而是深深践之以行,上下齐心构建出一个健康、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安徽营商环境非常好”“安徽干部是懂产业的,与懂产业的聊产业,才能聊得来、聊得透!”企业家点赞,安徽用“说到做到”赢得企业的信赖,换回营商环境口碑。在过去“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安徽从全国第16位跃升至第8位。


  再向深处看,安徽对优化营商环境舍得用猛力,背后深藏一个“未来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奔赴“一流”,依然需要“翻山越岭”,啃更多的“硬骨头”,打一系列“攻坚战”,甚至动更大的“奶酪”,孕育“清新”市场环境,让“龙头企业”敢来,让更多一流企业想来,让心怀梦想的创业者愿来。


  好环境关键靠“好作风”。对全省各地而言,只有把“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心甘情愿、真心真情当好企业服务员,才能孕育更“优”的营商环境,让清新空气无处不在,充盈每一个角落。


  优化营商环境不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新的征程上,安徽大有可为、大可作为,全省上下当把为企服务落实到每个层级和部门行动上,把为企解难题作为一种“条件反射”,说一件、做一件、成一件,持续立起政府信誉、增强企业信心,让营商生态的“清新空气”持续流动,助推企业信心、市场活力“一浪更比一浪高”,让“经济森林”繁茂生长。


  以心交心,晕染民生“暖色调”




  “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深入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跋山涉水的牵挂,领航执政为民的坚定方向,延伸奋进江淮的条条“幸福大道”。


  这些年来,安徽牢记深情嘱托,把为民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踏实奋进、为民利民,以坚定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执政为民,关键要答好“民有所呼、我有所盼”这道民生题。


  解开“题眼”,需读懂“民需”。养老服务有无保障,娃的教育能否就近解决,年轻人就业容不容易,邻里间的矛盾纠纷能否及时合理化解,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能否得到有效关照,居民“钱袋子”能不能更加鼓起来……这些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关键小事”,事事连着千家万户,件件关乎百姓冷暖,桩桩件件都是执政为民的“关键大事”。


  满足“民需”,才能赢得“民心”。在江淮大地的田间地头里,留下了省委领导的问计足迹;在村民家中,留下了嘘寒问暖、以心交心;在下访接访的信访室,乡亲们的诉求被细心倾听……省委示范,基层跟进,上下联动抓好“关键事”,把实事办成百姓暖心事,把为民服务的真招实策化为江淮儿女可感可及的“幸福清单”。


  度量民生成色的“尺子”,就握在人民群众的手中。打开安徽厚重的“民生卷”,一个“暖”字分外醒目。


  家门口的“老年助餐圈”越扩越大,老年人按时吃上可口的热乎饭,子女宽心、老人暖人;安心托幼、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精准对接群众所需,家家户户面对的问题不断得到破解;老旧小区改造让越来越多的家园变得更有“颜值”,生活更具“质感”,安居乐业照进千家万户;创办“民声呼应”平台体系,擦亮为民造福的品牌工程……


  一种一收获,一岁一成长,安徽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民生底座”越筑越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一点一滴化为成色足、分量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安徽这些年快速崛起,经济、农业、乡村、科技、开放等各维度发展相继驶入快车道,本质就在于以过硬的民生保障凝聚了人心,以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锻造出干事创业的“强磁场”。


  民生工作看似是解决了一桩桩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关键小事”,有的甚至是眼下的具体事、细微事,但从长远看,彰显的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大智慧。


  为民造福,说难也难,说容易也简单,关键要看有没有一颗为民的真心,以及设身处地为民解难题的诚心。安徽实践告诉我们,执政为民就要从细节处入手,点点滴滴守牢民生之本。


  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人民群众的呼声所在,就是发力的关键所指,尤其要“横下一条心”来抓。


  紧贴民生所需,安徽正加力推动“民声呼应”提质增效,实施50项民生实事,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实施就业困难人员“一人一策”援助计划等,真招实策着力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步调一致、同心奔赴,种下一粒粒为民之“种”,催开遍布江淮大地的“幸福花儿”,晕染直抵人心的美丽安徽画卷,升腾着可感可触的民生“暖色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