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广播电视台

APP扫描

蒙城卢家笙在国展“吹响”
编辑:管紫莹 2021-10-15 20:16 浏览:30

记者从县文化馆获悉

蒙城卢家笙亮相第五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图片

图片

据了解,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活动于2021年10月15日-18日在黄山市举办。

图片

第五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以“新生活 新传承”为主题,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展销、传统戏剧及民歌展演、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探秘之旅 4 项内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展销分为综合展区和专题展区,综合展区分为非遗红色资源展区、长三角展区和八大菜系展区,共展出200余个非遗项目,专题展区展出我省博物馆联盟优秀文创产品。

图片

卢家笙非遗项目在综合展区展出。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亳州市蒙城县乐土镇,有一处十几户人家全都做笙的村庄,当地人称“响庄”。

相传清朝末年,北方人卢立安家于此,开始以自己的想法制笙。

他用涡河沿岸生长的竹子做笙管,用枣木挖笙斗,用敲破的铜锣片做簧片。

自此,他的后代将笙越做越好,在淮北地区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吹笙者到这里来订做笙。

图片

一“笙”一世界

卢俊军是卢家笙的第6代传承人,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笙,有时放学后就在一旁帮忙,渐渐习得一手制笙的好手艺。

卢师傅最拿手的工艺是做拃笙和榻笙。拃笙,约15厘米长,笙片小而薄,声音清脆、悦耳;榻笙,是倍低音笙,笙管长约90厘米,簧片长约3厘米,很有使用价值,

而这两种笙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绝迹,只有卢俊军父子还能做。

图片

一把笙的制作差不多有100道工序,需要工期约3-4天。

从选竹料开始,上锅蒸煮后再上火烤,晾干取直后才能做笙管。

之后用檀木做笙斗,要求笙管对缝,管管节对节。最后用铜锣心分割做簧片。这么多道工序全部为手工作业,

所以制笙已有30余年的卢师傅,手上已满是老茧。

图片

笙的灵魂是簧片

卢家笙在制作上,除了要求制笙人能掌握完整的制作工序外,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会吹笙。卢师傅说:“笙的灵魂是簧片。”

经他手制作的簧片,薄如纸,簧面看不到缝,迎风簧搧动,所以颇受吹笙者的青睐。每次有乐团来定笙,都会对卢家笙赞不绝口。

卢师傅说,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所以一个合格的制笙人还要会吹笙,懂音乐,懂声调。

图片

边做边教边研究

卢师傅回忆早年的制笙生涯,直言制笙真的太苦了。

不仅要自学音乐知识,还需要高于常人的刻苦和毅力,而制笙的过程又非常的乏味。

但是即便如此,卢师傅仍是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制笙,他说,这门手艺从自己曾祖父时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包含了卢家人世世代代的心血和家族精神。

现在自己的家族还有15人坚持在做卢家笙,自己也在积极的招收学生,希望能有规模地去传承笙的精髓,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

图片

卢师傅现在每天的工作除了制笙和教学生以外,还会潜心研究如何将笙制作得更精良,达到一定的世界标准。

一门手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还要求守艺人有一颗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工匠之心。


蒙城广播电视台(蒙城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曹政

来源:蒙城县文化馆 综合网络

责任编辑:管紫莹

编审:王爱荣


欢迎下载蒙城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

“今日蒙城”APP

了解更多新鲜资讯


关注“蒙城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mctvwx@126.co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