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广播电视台

APP扫描

两处古遗址,一处古建筑,蒙城这3个地方被评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编辑:卢静 2019-04-10 08:53 浏览:3

日前,安徽省公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蒙城有3处上榜,分别是檀公城遗址(古遗址)、红城遗址(古遗址),蒙城城隍庙(古建筑)。

檀公城遗址——"盘庚帝自奄迁于北冡"

檀公城遗址又名北冡檀城,在安徽蒙城县城北20公里,是一座有着40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今蒙城县坛城镇境内。

蒙城商时称北冡,之后又被称作"蒙县"、"山桑县"。宋代以后,南朝宋太尉檀道济驻兵于此(现在的坛城),檀公城由此得名。

檀公城遗址中有北冡山,环山筑三道城垣,纵横7公里,至今内城外郭仍依稀可辨。罗泌《路史》云,"盘庚帝自奄迁于北冡",即指此。


红城旧址——用火攻之,城土皆烧为红色,因此得名

红城旧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小涧镇双锁山东300米处,始建于春秋,时名垂惠聚,自春秋至西晋一直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建武4年,王莽部将苏茂、周建被刘秀军打败,逃至垂惠聚。次年,刘秀率军攻打垂惠聚,围困月余,后用火攻之,城土皆烧为红色,因此得名“红城子”。



红城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现存内外两道城墙遗址。外城东西宽1190米,原土砌城墙宽7米,高3.4米,为夯土筑成,外有丈深护城河,城址至今清晰可见,北城墙高处尚有1.7米,护城河遗址仍存,东城河至今有3—4米深,内城长宽为外城的二分之一。城内有梁王刘纡"金殿"遗址、豫章王行台、刘金定演武场等。1982年,红城旧址被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城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屡有修葺

蒙城城隍庙,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城内新城路中段路北,文庙东侧约50米处,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 (1341-1368),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城隍”,据《周礼》云为腊八神之一的水神,宋代后奉祀者较普遍。

据记载,城隍庙自前而后,依次建有山门、依楼廊、正殿、阁楼等,山门面宽三间,中为过道,东为土地祠,西为坛福祠,正殿三间,内奉城隍塑像。据明万历10年(1582)《蒙城县志》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年(1341--1368),该庙砖木结构,前开三门,东西两门为土地祠、增福祠。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泥塑金面城隍像,高约4米,十分威严;面前另有一木雕像,衣冠楚楚,端坐于太师椅上,按其膝部能忽地立起,栩栩如生。

1947年2月3日上午九时许,城隍庙戏楼突然起火,大戏楼、魁星楼及数十间民房被烧毁,只有大殿及东西廊房幸免于难。现为蒙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城广播电视台(蒙城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胡卫国

责任编辑:牛前前

编审:王爱荣

欢迎下载蒙城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

“今日蒙城”APP

了解更多新鲜资讯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蒙城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mctvwx@126.co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