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广播电视台

APP扫描

致敬!生命的“提灯人”
编辑:徐浩轩 2024-02-12 12:13 浏览:2

医者,仁心。

这句古老的名句,强调了医疗职业仁爱、正义和慈悲的人文精神。医生,并不只是一名行医者,更是道德的楷模。他们是斗士,病房就是战场,每每遇到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甘愿背负重任,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2024年1月29日,由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王圣应教授主刀的一场手术,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应有的担当。

视角一:患者母亲刘芳(化名)

我不知道儿子还有没有得救。

十几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让药物已经难以抑制他病情的发展。眼睛凸出、脖子肿大、心脏房颤、呼吸困难,疾病让儿子年轻的躯体逐渐凋敝。

作为母亲,虽然在我眼中儿子永远风华正茂,但每当看到他饱受折磨的模样,我仍然心如刀绞。我不断告诉自己和儿子,咱娘俩要坚强,总会好起来的。

可我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场普通的感冒,成了压垮儿子脆弱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三度呼吸困难、反复晕厥,伴随多项并发症。”这是到了医院后,医生告诉我的。我不懂医,不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儿子体重骤降,每一次呼吸都异常艰难,每一次苏醒都间隔时间更长。

恐惧开始蔓延。

求医,救命!从老家一路寻访多家医院,急诊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普外科……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而随着病情日益加剧,在如此重疾面前,一次次饱含希望,换来却是医生们一次次摇头叹息。

生命的气息正随着时间离开儿子的身体,希望越来越渺茫。在急诊的病床上,已经失声的儿子艰难地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我想要活着”。

那一刻,儿子的病痛好像已经转移到了我身上,让我痛不欲生。

几经辗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位医生跟我推荐了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的王圣应教授,他们告诉我,只有这位医生才能救我的儿子。

医生们的语气是那么笃定。

来到王圣应医生诊室前,门口已经排起了问诊的长龙。这么多人来找他,一定是因为医术特别好吧?可什么时候才能排到我呢?我儿子还有救吗?我站在门旁,不断探头往里看。

“我看你特别着急,进来说吧。”王教授的话从屋内传来。

王圣应教授正在坐诊。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王圣应教授正在坐诊。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王教授仔细看着我递过去的病例和检查结果,我的心,也随着他皱起的眉头拧在了一起。“病情复杂需要尽快手术,但是你放心,你儿子的命,我保了!”王教授说。

当这句话在我耳畔响起,仿佛天籁。

视角二:患者管床医生陈公仆

王教授坐诊时收治了一位甲状腺癌伴甲亢致呼吸困难的患者。

收诊后,通过对患者进一步检查发现,甲状腺肿物有较高的恶性风险,需要限期手术。了解情况后,如此复杂的病情和治疗难度,不禁让我背脊发凉,这是和死神较量,和时间赛跑。再次确认病情后,我将我的担忧告诉了王教授。

教授对我的担忧表示理解,他也深知目前任何一项细小的医疗操作,都可能打破患者身体脆弱的平衡,可他却说:“做我们这行总有风险。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硬骨头不好啃,如果连我们也不愿去啃,病人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王圣应教授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崔媛媛摄

王圣应教授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崔媛媛摄

教授的话,让我回想起了那位患者母亲的眼神,其中的期盼和信任,让我动容。

在教授的牵头下,全院多学科组织了一场MDT讨论。讨论认为,患者病程长,基础状态差,甲亢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再加上长期以来甲状腺进行性增大,压迫颈段气管形成环状缩窄,缩窄程度达60%,且管壁增厚硬化导致气管顺应性下降。

虽然在安徽省胸科医院介入肺脏病科主任徐凌的帮助下,患者呼吸得以保障,但治疗手术难度依然很大。

1月29日上午11点5分,作为这场手术的主刀医生,教授站在了手术台前,他审慎地落下手术刀,手术正式开始。手术台上,教授轻柔操作,手术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为患者成功实施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右侧+峡部甲状腺切除+左侧甲状腺大部切除+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解剖术+气管切开术。

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安返普通病房。

术后观察期间,教授及团队医生们不时查视患者,根据病情调整术后用药;头颈乳腺外科护理团队也在患者甲亢围术期护理、气管切开围术期护理等方面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术后第3天,教授带领团队教学查房时,鼓励患者尝试堵管发声,这位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患者清晰地说出了术后的第一句话:“谢谢你们!”

那一刻,掌声在我心中响起,是鼓励患者,也是鼓励自己。我想起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是黑夜里的‘提灯人’,救死扶伤应是我们应有的担当和最朴素的道德底线。”

视角三:安徽省胸科医院介入肺脏病科主任徐凌

10多天前,王教授忽然联系我,说有一个危重病人需要我们协助。

说实话,挂掉电话后,我心中有点忐忑,从医这么多年,这种院际间的合作我还没遇到过。而且,患者情况复杂,除了原本病情引起的呼吸道缩窄外,由于前期反复试行气管插管失败,导致患者气管内壁粘连,再次插管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风险太大,该怎么办?

如果气管插管置入手术成功,患者还有一线生机。可如果失败呢?我不敢想。

王圣应带领医疗团队前来祝贺即将出院的患者。安徽省肿瘤医院供图

王圣应带领医疗团队前来祝贺即将出院的患者。崔媛媛摄

思索许久,作为医生,天职让我无法拒绝王教授的邀请,我决定带领团队参与本次治疗。为了让王教授的团队能施行根治性手术,我们必须先解决患者的气道管理难题。

时间紧迫,面对患者的期盼和信任,就如何解决气道难题,我们在院内也组织了一场多学科MDT讨论。经过同事们集思广益,反复琢磨、尝试,决定对普通气管插管的尖端进行改良,通过实施支气管镜下缩窄气管内壁局部切开,置入改良的气管插管。

最终,在两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负所托,手术顺利完成。

听王教授说,2月8日,大年二十九,是患者出院的日子。能回家过个团圆年,是患者一家人的心愿。患者母亲带着儿子挨个叩响了她能找到的每一位参与治疗医护人员的门,述说着难以言表的感激。

现在回想起来,救治过程虽有曲折,但我们每位参与治疗的医者,都有“一定要将病人治好”的强烈愿望,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惜为此耗费大量时间、心力。通过这场手术,我们展示了诊疗团队间的密切合作能力,更是王教授“愿担当、敢担当、会担当”医者精神的生动体现。

“这次治疗离不开医院间的良好协作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这样的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才能练就医者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领。”王圣应教授如是说。从他的口中,道出了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成为省内龙头科室的秘诀。


相关新闻